号称100%纯羊绒毛衣却不含一丝羊绒
发布时间:2017-03-10 10:48:12
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检测不合格的毛衣
很多人认为,网上买东西,物美价廉,可你是否又知道其中的猫腻有多少?昨日,重庆市南岸区工商分局“3.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”活动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。在活动现场,第三方质检机构专业人员告诉记者,网购服装很多都是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衣服吊牌显示的成分与实际成分并不相符。
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几件毛衣,据第三方检测机构远东正大检测公司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都是通过网络购买,并且全都检测不合格。工作人员拿着一件黑色带金线的毛衣说,这件衣服打完折价格为379元,吊牌显示材质为100%纯羊绒,“这件衣服手感特别舒适,所以一般人很难辨别。”然而,通过检测出的结果却显示,这件衣服的材质只含有兔毛以及锦纶,一丝羊绒都没有。
另外一件售价558元的毛衣,号称95%羊绒以及5%羊毛,实际上,只含有83%的羊毛,其余大多数成分是再生纤维等材质。
据了解,在去年该检测机构抽检的网购服装中,有近8成都不合格,主要问题在于成分含量不足、色牢度等方面。
若消费者认为衣服面料有问题,心存疑虑怎么办?重庆市南岸区工商分局市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科刘科长表示,消费者应第一时间向工商局举报,由工商交给第三方有关人员做抽检。单一项目检测约100~200元,全套检测2000多元。出具检测结果1至2天。如果抽检结果是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属实,那么按照消法规定,消费者可获赔“退一赔三”,并且由商家承担检测费。但是,如果检测结果与标示相符,则需买家自己承担检测费用。
刘科长建议,消费者最好通过知名电商平台,购买通过正规途径销售的产品。因为正规途径的产品经过多重正规的检验工序,会更好地得到监督和质量保障。同时,刘科长表示,大学生是网购的主流人群,而他们往往缺乏维权意识,“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开展消费维权进校园活动,为更多的学生普及消费和维权知识。”
“3.15”即将来临,南岸区消委会发布也网络消费小贴士,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,理性网购,谨防掉入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。
在网络购物过程中,消费者务必牢记“四个切忌”
(一)认真网购,切忌消费随意化。网络消费活动中,随着消费购物娱乐化,伴生了消费的随意化,尤其是遇到重要节点和网络消费节日,消费者在面对众多的宣传广告和促销活动时,需要理性思考,认真甄别,合理选购真正需要的商品,避免盲目、随意消费。
(二)“定”“订”有别,切忌盲目支付定金。“定金”和“订金”是有严格区别的,“定金”一旦支付,是不可退的,而“订金”是可以退的,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,要分清“定金”和“订金”。同时,下单前一定要确认该商品是否属于“网购商品七天无理由退货”的范围。
(三)提高警惕,切忌泄露个人信息。 消费者网购习惯于线上支付操作,而各类银行账号密码也与手机、邮箱关联在一起,这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一旦被利用,小则遇到电话骚扰,严重则造成经济损失,后果不堪想象,因此要切记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。
(四)主动维权,切忌放弃投诉权利。消费维权要主动,一旦发生消费纠纷,可及时拨打12315申诉举报热线或者到南岸区消委会进行投诉,也可以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,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在网络购物过程中,消费者必须坚持“五个不轻信”
(一)辨别真假,不轻信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。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时,要仔细检查验看网址,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。
(二)选择合法的购物网站,不轻信朋友圈的推荐。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微信朋友圈“普发”推销信息,销售商品和服务优劣混杂、真假真假难辨,因此,消费者网购应选择有第三方交易平台且经营规模较大、专业性强、知名度高的购物网站。
(三)货物图片要留心,不轻信网络的图片宣传。网络购物虚拟信息和线下体验存在差距,一些经营者存在以次充好、以假乱真的销售行为,对于喜欢线下看货、线上购物的消费者,需要仔细辨别。
(四)购物事项要看清,不轻信网站上的低价折扣。购物前需要仔细查看有关购物的相关事项,做到货比三家,先提价后打折是商家惯用的伎俩,消费者要克制占小便宜的念头。
(五)不轻信网站上的商品评价和成交量。部分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,通过虚假宣传甚至“刷单”等方式影响评价和成交量,因此,消费者应谨慎的参考商品评价和成交量。

















